免费A片

免费A片简介
院长致词
科研成果

免费A片 博士研究生顾观海在《地理学报》发文揭示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地域功能演进及多维协调格局

2025年10月28日  点击:[]


【作者简介】
顾观海 广西大学免费A片 博士研究生

龙花楼 广西大学免费A片 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期刊】
《地理学报》

【引用格式】
顾观海, 龙花楼.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地域功能演进及其多维协调格局[J]. 地理学报, 2025, 80(10): 2810-2929.

【原文链接】

//doi.org/10.11821/dlxb202510016


在全球化与地缘格局深刻重塑的背景下,中国陆地边境地区正由国家的“地理边缘”逐步转向“战略前沿”,这一转变反映了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格局的深度重构。作为连接国内外的关键地带,边境地区承担着安全屏障、开放门户、生态屏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多重使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等战略的持续推进,边境地区在要素流动与空间治理中地位日益凸显,但同时也面临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生态环境脆弱等挑战。为深化对边境地区发展的认识,研究构建了“安全稳定—对外开放—城乡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五维地域功能测度框架(图1),从多维视角识别地域功能结构及其演进规律。探讨地域功能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多维协调关系,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支撑。

图1 理论框架


研究发现,2000—2020年中国边境地区地域功能呈现阶段性演变特征和显著的区域分异(图2)。总体来看,安全稳定和生态保护功能在大多数地区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反映出国家对边境安全管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对外开放和城乡发展功能则在部分地区出现波动,受国家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影响。农业生产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部分区域由于生态优先政策和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下降趋势。依据功能水平与演进趋势,将全国边境地区划分为五种类型:产业转型—功能放缓型、生态约束—功能缓升型、资源驱动—功能波动型、生态约束—功能放缓型和开放驱动—功能速升型。总体上,地域功能协调度的组内差异扩大、组间差异缩小,但经济与生态维度的不均衡仍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边境地区地域功能的动态演进受政策导向、地缘环境与资源禀赋等因素共同影响,呈现出多维协同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特征。为此,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边境地区亟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增强“造血”功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强化陆疆与海疆统筹,激发内生动力与区域协同潜力。同时,应加强区域协调与政策统筹,推动跨区域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治理协同与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边境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北部、西北、西藏与西南不同边境地区发展类型,探讨了更具针对性的构建多维协调格局及释放边境地区发展潜力的差异化路径。

图2  2000—2020年中国边境地区地域功能空间格局


上述发表成果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ZD145)的资助。


【期刊简介】

《地理学报》是地理学领域的中文顶级学术期刊,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顶级期刊,综合影响因子(2024版)为7.412。


关闭